复杂量子系统的新物态和新机理讲习班报告及授课人简介
发布时间: 2024-07-08 浏览次数: 54


   


谢心澄

授课时间:7月16日8:00-9:50

授课主题:自旋超导、无能耗拓扑电子学



谢心澄,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理论物理与信息科学交叉中心主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国际量子结构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创始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谢心澄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及自旋输运、低维量子体系等。共发表论文34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系列20篇、PRL 50余篇等。曾任两届PRL凝聚态物理副主编,现任《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及多项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



马余强

授课时间:7月16日14:00-15:50

授课主题:活性凝聚态物理



马余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余强教授主要从事软物质物理研究,致力于运用统计物理学研究活性物质的非平衡集体运动以及生命物质中细胞的界面物理,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工作。



苏刚

授课时间:7月15日14:00-15:50

授课主题:基于张量网络态和机器学习的量子多体系统计算新方法及其应用



苏刚,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强关联电子系统、量子磁性、超导物理、计算物理等方向。1991年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CEEC学者)、德国科隆大学(洪堡学者)、日本东京理科大学(JSPS学者)等地从事科研工作。国家JQ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在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PRL、NS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著发表论文与章节320余篇,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1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两次)等。



王雪华

授课时间:7月15日10:00-11:50

授课主题:室温强耦合人工量子态



王雪华,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JQ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主要从事新型光学功能材料带结构的设计、及其量子光电子器件光学性能的剪裁,纳米光学,量子光学,固态量子计算,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光子芯片的研制探索新的原理和方法。已在SCI源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7篇,论文SCI他引700余次。近年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8个。


游建强

授课时间:7月15日16:10-18:00

授课主题:受限量子体系的量子相干与量子输运



游建强,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量子物理。曾任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冠名教授等。2006年获国家JQ科学基金,2008年入选教育部CJ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2016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项目,2022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态调控”重点专项项目。1999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获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前沿研究头等奖 (RIKEN Frontier Research System Grand Award)。曾任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 Applied杂志编委,现任德国Springer出版社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杂志编委和美国物理联合会APL Quantum杂志副编辑。



吴小山

授课时间:7月16日10:10-12:00、7月17日8:00-9:50

授课主题:凝聚态物理学绪论Ⅰ、Ⅱ



吴小山,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中材料的结构表征研究、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开发等,研究工作共发表论文(SCI)300余篇。主持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业支撑项目多项;先后担任中国晶体学会会员、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IEEE国际磁学会南京分会主席(首届)、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等学术兼职。



夏钶

授课时间:7月22日8:00-9:50

授课主题:自旋量子输运理论及类脑计算



夏钶,1997年南京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1998–2002荷兰、美国等地大学物理系计算材料科学博士后。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8国家JQ科学基金获得者。历任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2020年-2022年北京计算科学研究研究中心教授,2022年调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任首席教授。

自主发展了基于第一原理计算纳米体系电子输运的理论方法,可以同时处理真实材料在实验条件下的电子及自旋输运问题,并将此方法成功地用于研究。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文章140余篇(含PRL等19余篇),在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数十次。



王炜

授课时间:7月17日14:00-15:50

授课主题:分子模拟:生物分子体系模拟计算和功能运动动力学



王炜,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J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1996年度获国家JQ基金,1997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奖(物理学),科技部973项目“非线性科学及其重要应用”首席科学家,科技部973项目“与激光聚变、自然灾害和深空探测等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斑图和轨道稳定性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美国《Proteins》等杂志编委。在Nature Struct. Biol.、PNAS、PRL和JAC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刘正猷

授课时间:7月24日8:50-10:50

授课主题:声子晶体拓扑物态



刘正猷,武汉大学教授,国家JQ基金获得者,CJ学者,1993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 Science、Nature、Nat. Phys.、Nat. Mater.、Nat. Commun.及PRL论文40 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学术媒体亮点报道,论文 SCI 他引总计超过 13000 余次,单篇论文他引最高超过3000 次。历年入选 Elsevier 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 201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 年国际声子学学会 Brillouin 奖。担任 CPL, Science Bulletin, NSR编委以及PRL DAE (Divisional Associate Editor)。


王金兰

授课时间:7月22日10:10-12:00

授课主题:基于机器学习的功能材料高效筛选与设计



王金兰,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国家JQ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J. Am. Chem. Soc.(含封面文章)、Angew. Chem. Int. Ed. (含封面热点文章)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总计200余篇,总引用已达16000余次,H-index 65,连续八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受邀撰写英文综述若干篇。目前,担任Nanoscale副主编、Nanoscale Horizons科学编辑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多个期刊的编委。


赵纪军

授课时间:7月23日8:00-9:50

授课主题:新型二维磁性材料的计算设计



赵纪军,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长期从事低维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学等领域研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1部,Chemical Review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Applied Physics Review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 ,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Nano Letters,ACS Nano,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Sc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80余篇,总引用26000余次,H因子78,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前18000名(应用物理学398名、纳米科技426名)。研究成果多次被Science Daily、Phys.Org、C&EN、IEEE Spectrum、Nanowerk、SCIlight等科技媒体亮点报道。




向红军

授课时间:7月17日14:10-18:00

授课主题:Property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package for materials (PASP)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materials



向红军,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JQ、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向红军教授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研究,在多铁性物理模型建立和计算方法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代表成果有:提出了自旋序诱导铁电性的普适模型,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局限,给出了一大类多铁的一般物理图像,已被领域专家认可。建立了计算磁相互作用及磁电耦合强度的四态法,该方法已被国内外研究组广泛采用。基于这些模型和方法,他解释了多铁材料中铁电性的来源,发现了新磁电耦合机制;设计了高性能多铁材料,部分预测已被实验证实;发展了材料性质分析和模拟软件包PASP,已实现了商业化,被国内外多个研究组采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Phys. Rev. Lett., Nature Mater., Nature Comm., Phys. Rev. X等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Phys. Rev. Lett. 30多篇。2014年起连续被爱思唯尔(Elsevier)评选为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获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奖,2021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PS fellow,2023年获黄昆物理奖。



顾冬冬

授课时间:7月18日16:10-18:00、7月19日8:00-9:50

授课主题:合金材料与增材制造Ⅰ、Ⅱ



顾冬冬,教授,博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JQ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CJ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QB人才,国家YQ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Fraunhofer激光技术研究所洪堡学者。美国激光学会会刊Journal of Laser Applications副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CJM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执行主编,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助理主编(负责增材制造方向稿件),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副主编,《中国激光》副主编,Additive Manufacturing、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Applied Surface Science、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SCI期刊编委。




周海军

授课时间:7月21日14:00-15:50

授课主题:运动约束模型的拓扑约束涌现及相关自旋玻璃理论



周海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兼任中科院理论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闽江理论物理协作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及获得国家JQ基金支持,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1991-1995年求学于南开大学物理系: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为统计物理,尤其侧重于自旋玻璃平均场理论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在单分子聚合物熵弹性力学、非合作博弈论、复杂网络等方面也做过相关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神经网络统计物理学和细胞内的非平衡动力学。出版专著《自旋玻璃与消息传递》(科学出版社,2015)。





杨玉荣

授课时间:7月17日10:10-12:00

授课主题:周期性结构的复杂特性及研究方法Ⅱ(铁电材料性质及研究方法)



杨玉荣,2018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阿肯色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2018年入职南京大学。发表包括Nature、Nature Nano.、Nature Commun.、Phys. Rev. Lett.等在内的研究论文100余篇。应法国物理学会和英国物理学会邀请,在法国Comptes Rendus Physique和英国J. Phys.: Condens. Matter.著名物理学期刊上撰写了长篇综述论文;应美国物理学会邀请,在2017年APS March Meeting上做特邀报告;担任Nature、Phys. Rev. Lett.等国际著名杂志的审稿人。



王彦超

授课时间:7月18日10:10-12:00

授课主题:物质模拟方法与应用



王彦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2009年和2013年于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作为访问学者赴香港大学开展研究工作。2018年获国家YQ科学基金,及亚洲高压科学研讨会青年学者奖,2022年获国家JQ科学基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No.2,No.3)。研究方向:结构预测方法的开发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PRL、PNAS和Nat. 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2020-2021年连续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陈明星

授课时间:7月16日16:10-18:00

授课主题:周期性结构的复杂特性及研究方法Ⅰ(能带反折叠方法)


陈明星,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凝聚态物理。目前已在物理类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篇Nature Physics,6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Nano Letters。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担任全国固体物理研究会理事,湖南省量子科技学会常务理事,物质微结构与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Frontiers of Physics青年编委,“计算凝聚态物理”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南师范大学“固体物理与材料”教学团队负责人。



赵宏健

授课时间:7月18日14:00-15:50

授课主题:周期性结构的复杂特性及研究方法Ⅲ(磁群与磁结构)



赵宏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YQ科学基金项目(海外)。2010年和2015年分别在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至2021年间先后在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和美国阿肯色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在Nat. Mater.、Nat. Commun.、Phys. Rev. Lett.、Phys. Rev. B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



陈元平

授课时间:7月21日8:00-9:50、7月24日11:10-12:00

授课主题:Bloch电子动力学Ⅰ、Ⅱ



陈元平,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双创计划”高校创新类人才。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量子输运、拓扑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农情感知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Physics  Report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等期刊引用4000多次,其中被Nature子刊选为研究亮点进行专题报道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获得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镇江市高层次人才,湘潭市技术骨干等称号。量子感知与农情智能检测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罗格斯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笪海霞

授课时间:7月20日16:10-18:00

授课主题:周期和准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Ⅲ



  

笪海霞,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在苏州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高性能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15年以高层次人才加盟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2018年被评为校鼎山学者。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光与磁光学效应的研究,包括负折射率材料、多铁材料、石墨烯以及拓扑绝缘体等。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Nano Energy、J. Phys. Chem. Lett. 、Carbon、Physics Review系列等。



伍建春

授课时间:7月20日8:00-9:50

授课主题:周期和准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Ⅰ



伍建春,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正极、负极与隔膜材料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锂离子电池领域应用干电极技术研发了聚苯硫醚无孔隔膜,并成功应用到半固态锂离子电池和锂金属电池的研究中;锌离子电池领域开发了干法锌粉负极的水系锌锰二次电池,并与企业合作建立中试生产线;铝离子电池领域研究了硫化钴、硫化钼以及聚苯胺等正极材料在铝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可能性。在包括J Am Chem Soc,Small,Appl Phys Lett,Phys Rev B,Chem Eng J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项目等纵横向科研项目共计200余万。



蔡田怡

授课时间:7月20日14:00-15:50

授课主题:周期和准周期结构中波的传播Ⅱ



蔡田怡,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聚焦自旋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的拓扑性质、光学性质和光伏效应”,开展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理论研究。在Nano Letter,JACS,ACS Nano, APL, Physics Review系列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同时积极将理论研究成果向技术开发转移,主持横向项目1项。



雷群利

授课时间:7月19日10:10-12:00、14:00-15:50

授课主题:软物质中的统计物理Ⅰ、Ⅱ


雷群利,副教授,入选2021年国家自然基金YQ基金(海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主要科学贡献包括:预言了超均匀流体的存在并阐明了其流体力学机制;破解了二维可形变铰链结构的对偶隐对称谜题;揭示了复杂分子网络中新型的熵控交联逾渗机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论文14篇,包括 Phys. Rev. Lett.两篇, Proc. Natl. Acad. Sci. U.S.A.两篇, Science Advances一篇, Advanced Materials一篇, ACS Nano一篇。




曾红丽

授课时间:7月19日14:10-15:00

授课主题:软物质中的统计物理Ⅲ



曾红丽,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芬兰阿尔托(Aalto)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荣获2014年度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4-2016年于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至今于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工作;2019-2020年于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Nordita)作访问学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各类复杂系统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聚焦于统计物理视角下群体遗传的演化机理,在群体演化适应性推理方面做了广泛研究,并将相应理论用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处理与分析,已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面上项目各一项。在Phys. Rev. Lett.、Proc. Natl. Acad. Sci.、Rep. Prog. Phys.、Sci. Adv.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Laurent Bellaiche

授课时间:7月18日8:00-9:50

授课主题:Designing New Materials and Phenomena From Ab-Initio Approaches



Laurent Bellaiche,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h.D. University of Paris (France), 1994.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sociate, University of Paris (France), 1994-1995. Post-doctoral Fellow,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CO), 1995-1997. Research Associate, Rutgers University (NJ), 1997-1998. Professor Bellaiche's primary interests are the predic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s and ferro electric materials. He uses state-of-the-art band-structure methods to study electronic, structural, optical, dielectric and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He published more than 400 scientific papers, including about 90 PRL.



John Barton

授课时间:7月20日10:10-12:00

授课主题:Physical approache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John Barton:美国匹兹堡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病原体演化及病原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的进化和共演化的可预测性等相关问题。主要结合统计物理、数学建模、模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上述问题。近期,Barton团队开发了一种在流行病学与统计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新冠病毒不同时间和地区的基因组监测数据,找到不同突变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很好地解释了整个大流行期间观察到的病毒进化历史。同时,该方法能够在病毒新变种出现的很短内迅速地检测到新增传播,并能预测新型突变,该方法对其他病毒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推理也同样适用。